选料标准-banner2

e1.jpg

岁在甲子,那些年的老茶园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家大力发展茶业,安化以村或者生产队为建制,在高山之上,阳崖阴林的山坳里开辟了大量的茶园,称之为某某茶场,巅峰时期,安化有这样的老茶场上千个。

八十年代后期到九十年代,这种高山之上的老茶场采摘成本过高,败给了密集型的茶园茶,开始慢慢退出历史舞台,山高路远,一般没有其他经济作物代替的时候,老百姓选择种杉树、松树、厚朴等,高大的树木覆盖茶园以后,茶树自生自灭无人打理,粗大的甚至被当成柴火砍伐,虽然最终十不存一,但是基数大,还是给我们后来人留下了宝贵的荒山茶、林中茶。

从2011年开始,我们一座座寻找安化的茶山,越是不通公路的地方,给我们的惊喜越大,茶山保留得也更好,但是上下山需要两三小时是常态,更远的需要五六小时,老百姓采茶需要翻山越岭,早出晚归,无论是茶青保护的难度还是就近生产的难度,都非常耗费精力。

山有德名下,现在有三千亩这样的抛荒茶山在申请荒野有机认证,我们习惯叫它“甲子老茶园”。看似三千亩的面积很大,但是产量却十分有限,随着老一辈的采茶人年纪越来越大,子女开始阻拦她们进山,所以翻山越岭才能采到的茶,越来越珍贵。

一直想用一款产品来叙述安化老茶场的历史和珍贵,我在跟曹老师闲聊之时,提出想要做一款茶,名字里面要有“甲子”两个字,因为这一批的老茶场到现在的时间刚刚好是六十年以上,曹老师考虑了一分钟,就给了我“岁在甲子”的答案。

安化的茶树品种是灌木,我们并不强调或者不在乎树龄是六十年还是更长,也有人认为我们的一些老树的树龄有两三百年。甲子老茶园更珍贵的是:第一,安化群体种的有性繁殖方式,让茶树更能顺应环境产生变异,山场味更足;第二,丛植的稀植方式,让茶树更好的拥有自己的天地;第三,处于山野林间的位置,人工干预少,一年只采一季,保持较低的发芽率,积蓄能量更足。所以我们想推广的是群体种、丛植、少修剪、一年只采一季等等,而不单单是树龄。

我们坚持选择“安化群体种”

我们用的是安化群体种,群体种是一个品系,里面包含了无数个品种,从安化群体种里面选育出来的云台大叶种,槠叶齐就是适合做安化黑茶的品种。事实上,我们很多老茶园,一个山坡上,你能找出来的叶形是很多种的,但是你全部采下来,混在一起,你是感觉不到混杂的“品种味”的。

茶树在一个地方生长的时间够长的时候,它为适应环境而产生了变化,整体呈现的是这个地域的特色,地域香盖过品种香。

要什么样的结果,决定了我们要怎么去做,品种选择上面,我们是有倾向性的。常规来说,中大叶种糖含量更高,更适合做安化黑茶,目前云台大叶种、槠叶齐就是这一个有代表性的、有优势的品种,这两个一个是大叶,一个是中叶。但综合另外的一些如海拔、培管的因素,比如高海拔的茶、不施肥的茶,往往叶片会偏小,影响我们判断,反倒持嫩度和发芽率的高低更直观,甭管大小,一颗茶树,发芽率低、持嫩度高,那就是好的。

群体种的好处是种子繁殖的高变异性、根系发达、更容易进入成熟期等。坏处就是叶片杂乱,不利加工。绿茶讲究条形,群体种做出来不好看。红白乌龙茶,需要萎凋,群体种梗叶大小粗细差别太大,含水量不一,萎凋很难做均匀。安化黑茶不需要萎凋,因为紧压,也不讲究条形,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已经是最能匹配群体种的了。有后发酵需求的茶,对糖含量的要求最高,这跟追求鲜爽或者多酚类物质含量高的方向是不一样的。群体种茶园的培植方式,更适合传统的“丛植”方式,植间距大,不适合机采,可以允许茶树长高,不需要频繁的进行修剪,保持茶树处于成熟期的状态,这样的茶,糖代谢充足,但是代价就是发芽率低,从这个角度来理解,有后发酵需求的茶,种植培管的成本更高,产量更低。

七十年代之前,安化全是丛植茶园,80年代,安化的丛植茶园还占了一半以上。如果认知不到位的话,会继续失去这些宝贵的资源。安化没有条件做条植走产能化的路线,别人搞密集型的茶园是为了成本,是为了机械培管采摘,安化没有办法实现。密植的弊端很多,下面的土壤是不见天日的,树底下是没有植被的,只有蜘蛛网。这种结构,不施肥,不杀虫,都是做不到的,鸟都不会跑到下面去吃虫子。

有了这些认知,就有了理论支撑,才会形成体系化。群体种做好了,有充足的老茶园资源,慢慢的再去玩品种,才是适合高品质安化黑茶的方向。安化的大面积甲子以上的群体种老茶园,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宝藏。如果安化能继续加大群体种的种植面积,这就会超越很多的高端产区,而安化是有先决条件摆在这里的。现在各大茶产区都在重视群体种,群体种茶的价格也普遍升高。这是一种价值的回归,符合中国传统的认知与文化价值取向。

e2.jpg

在超过800米海拔以上的茶区,像这种一手大的茶树就已是古树了,树龄需要专业测算,至少一百年,三百年也是有可能的。

我们要从“古树茶”的概念里走出来,正确的看待安化黑茶的“树龄”

灌木系茶树很难判断他的树龄,老茶树过十年去看它,还是那么高,还是那个老样子。        我们关注的是从生长期到成熟期的变化,成熟期的标志,就是开始挂果,等到这个时候,一棵茶树的生长目标不是为了长高而是为了繁殖,这个时候,代谢作用也发生了改变,更多转向糖代谢,这是我们做高品质安化黑茶需要的。

虽然说树龄越老越好,但只要到达了成熟期,就是符合我们制茶标准的原料了。这就牵涉到培管的问题,如果树已经到了挂果期,这个时候做深修剪,茶树又回到了一个重新的开始。这种管理办法,做红绿茶是可以的,鲜爽度更高,但会影响做黑茶。同样的一棵老茶树,三十年也好,五十年也好,深修剪,等于又回到了一个新的生命周期,当然这个树还是老树,根在那里,但是发芽率会猛增,走的又是鲜爽的路线,采摘频率过高也是会影响茶叶品质的。

再回到树龄这个事情上面,安化近百年,大规模,丛植的培育时代,是五六十年代,所以安化现存的老树的年份大部分在六十年以上。我们有一款茶叫“岁在甲子”,甲子,就是这个意思,我们的翻译就是茶树年龄在一甲子以上。

e3.png

荒野林间论荒野

益阳市茶业协会2023年公开了一个1990年西北市场茯砖茶的调查报告,二十多款茶,分别产自浙江、广西、贵州、四川、湖北等地,但是产品完全合格的不足20%,劣质茶多达16款。当时正处于市场经济的发展阶段,边销茶的订单是香馍馍,各地的茶厂都想分一杯羹,但是正常的做法是抢不到的,无底线的降低成本,甚至茶叶的评价是无法饮用,最终扰乱了市场,也把边销茶的口碑一败到底,后果就是一直到现在边销茶还是打上了劣质低端的标签,安化本地茶直接受低价的冲击,无人收购,老百姓开始大面积抛荒,这是安化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荒野茶的历史原因之一。

九十年代退耕还林的时候,当地村民把原本效益不好的茶园都用来植树,安化茶园都在山上,连根挖掉也费劲,有些偷懒的村民直接在茶园里种上其他树也就算完成了任务,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今天会有那么多的林间茶的历史原因。

安化当下茶园的状态分为四个类别:一是荒野,我们称之为林间茶。另一个是荒野茶通过复垦,我们称之为老茶园。第三个类别是新开辟的茶园,但属于有性繁殖。第四个类别,是新茶园,属于无性繁殖。这些茶园的价值,以高马二溪为例,高马这四个类别都有,但四个状态下的茶园已经有很明显的市场价格阶梯了。从低到高,一倍一倍的翻,按理说,还可以拉得更开。

我们在2013年布局岐山的茶园,提了几个概念,一是要有冰碛岩,二是海拔高,三是要远离人烟。然后我们从山上自己去收茶果做有性繁殖育苗,我们的茶园也是按有性繁殖的丛植在做培育的。按照这个规格去培育出来的茶园,给到我们的答案是,茶树进入成熟期以后,口感不输于同片区的老茶园。

我们在岐山承包了1200多亩山,实际只开了400多亩茶园,是一小片一小片的去做开发,按照“林中有茶、茶中有林”的标准去种植,整座茶山给人的感觉依旧是一种荒野的环境,这就是我们今天的“林间荒野”的概念。

e4.jpg

山头茶里讲山头

我们对整体安化的区域划分为三个版块,资江南岸、资江北岸和芙蓉山地区。

以资江为中心,南岸以九龙池超过1600米的山为屏障,整个资江流域的水气都聚集于此,所以才能孕育出来这么多的溪流,所以植被会更丰茂,土质与植被是茶叶原料好不好最重要的因素。安化有名的九龙池,木杨界,高马二溪等都属于资江南岸片区,并且都处于主要溪流的中上游,也是土质和植被最好的区域。

资江北岸就是云台山茶区,云台山的茶为什么好,是三面环山,一面环水,是一个张开的环抱状,云雾进山容易出山难,这也是云台山云海多见的主要原因,“云台山”山名的来历亦源于此。高山云雾,自然出好茶。

芙蓉山区域是独立于资江以外的一圈海拔超过1300米的群山,云雾不散水气出不去,冲到海拔高度就开始悬浮。芙蓉山庞大的山系,72峰连绵,山越高,纵深越长,溪流越长,容易生成大峡谷的地貌特征。“土人观其云雾而知晴雨”,“芙岭朝云”为梅山第一景。云海壮阔,远眺洞庭,世事皆浮云之下,飘然世外。芙蓉山是贡茶之乡,明洪武二十四年定为朝贡,其贡茶载数百年之美誉,是安化茶的担当与坚守。芙蓉山成为贡茶的历史,比龙井早338年,又比碧罗春早了308年。

在安化,只要是属于大的溪流的中上游地域,都是出好茶的山头。我们只要去看他所在的海拔范畴、四类茶园的占比、离人居住的距离、周边植被的丰富程度、土质情况等,根据这些因素来细分并确定其山场价值。

e5.jpg

每个区域的特性不一样,高马二溪是类似于武夷山这种坑涧的山场。九龙池海拔更高,人烟也稀少,原始次森林的保留也更多,水系发达,所以物种繁茂,加上九龙池的岩层的特性是冰碛岩+火岩,这些都是能够出好茶的关键因素。

e6.jpg

在安化,海拔是一个关键词

安化山区少平地,“八山一水半分田,还有半分是庄园”,茶都是从山上来。

海拔的概念是指相对海拔。安化县城在海拔100米左右,有的高原地区县城的海拔八九百米,这个时候同样海拔一千米的地方,在安化就是高山,在高原地区,可能就是个小土包。

海拔对茶叶的影响,是高海拔能形成独特的小地域环境。 首先是土质,海拔高的地方,冰冻严重的时候,山顶的岩石最容易风化,岩石风化后被雨水冲积,在缓坡、山坳积累,风化乱石土营养物质和微量元素丰富,是适合茶叶生长的极佳土质;

e7.jpg

另一个是温度,海拔每上升一百米,气温降低0.6摄氏度。所以,海拔是影响气温的,这会影响茶叶的发芽时间,昼夜温差也远远大于低海拔,形成白天长夜间停的规律,使得生长期更长,白天的光合作用强,晚上的呼吸受气温影响变弱,使得碳代谢的作用更佳,茶叶变得更甜,内涵物质更丰富;

安化的雪线在900米左右,超过这个海拔的区域,有冰雪覆盖期,对虫害以及茶性都有影响,一般区域的茶,可是享受不到完整的“冬”的气息的,这个海拔的土质也相对贫瘠,一个不适合生长茶树的区域,一旦长好了,具有极强的生命力,气韵更足。

安化的云雾区域在海拔500-900米左右,这个区域处于云雾缭绕的时间最长,开山路多的老司机会有经验,到达500米左右,能见度就迅速下降,当上升到900米以上后,豁然开朗,这就是穿过了云雾区了,这个海拔区域,是最适合茶叶生长的,土壤也肥沃,周边植被也茂密,不会被冻伤,内质丰富。

安化的雪线在这里不是地理概念的“雪线”,是当地村民对高海拔区域的称谓,特指海拔900米以上的山体区段,因为村里的雪化了,而这个区段依然被白雪覆盖,在视觉上形成一条雪线,故村民把这一部份高山称为“雪线之上”。

e8.jpg

山有德/玩家级安化黑茶

山场风味轮

e9.jpg

无论是不同的工艺,还是不一样的山场

皆有各自的表现与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