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jpg

做茶一事,先要有正确的认知,当下心底真实觉得对的认知,并且需要去努力提高认知,只要觉得这样的选择是对的,不管产量有多低,不管工艺有多困难,不管成本有多高,依心直行去做就好了。

对的事,还要时刻回顾,警惕习惯性的去做了容易的事而没做对的事,我们坚信,只要坚持对的方向,依心直行,一定可以做出理想中的好茶来。

山有德品牌创始人 周六

刘仲华院士寄语山有德

b2.jpg

安化县茶业协会蒋跃登会长
寄 语

山有德是安化产业发展中的骨干茶叶企业,是一家有心、有德才有得的企业。表面看是个逆势而上的典范,透破看,是用心做茶的标杆,是以德做茶的典型,是安化黑茶今天的路径。

b3.jpg

品牌定位
玩家级安化黑茶

以林间茶、群体种、高海拔为原料标准,坚持七星灶松柴明火“全火焙”传统工艺,坚持自然后发酵的方向,延续木仓存储,为懂茶爱茶的玩家茶友制作可以“代表安化”的精工良品。

品牌观念
新安化、老手艺

传统工艺的精华,需要传承和坚持。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又需要我们面对和思考。对于一个工艺繁复并且需要用很长时间来验证的茶品类,如何在无序中追求有序,在传统和创新之间找到平衡,在模糊界线中建立标准,最终找到解决的方法,并体现它真正的价值,是山有德身体力行的方向。

b4.jpg

new anhua needs the inheritance of old crafts,which is the original intention and future of anhuaheicha.

新安化,需要老手艺的传承,这是安化黑茶的初心和未来。

新安化、老手艺

一个新观点的出现,往往是人们不满于当下某些不合理的境况,所作出的抗争和呼喊。

“新”的参照物不是“老”和“传统”,相反,很多时候新观点的目的,就是传统的复兴。比如欧洲的新文化运动,他们叫“文艺复兴”。又比如当下年轻人所喜欢的国潮,它的审美标准就是我们唐代和宋代。 “新安化”的观点也是如此,“新安化”就是希望复兴“老安化”。“安化”在这里不是一个行政名词,它所代指的是当下家喻户晓的安化黑茶。因为在旧时,安化,就是一杯茶。

为什么当下的安化黑茶需要“新安化”这么一个观点?那是因为当下的市场对安化黑茶存在许多的误判,所以需要重新审视安化黑茶的历史,从历史的角度去看我们的“老安化”。

“黑茶”二字的出现,是在明代嘉靖年间。当时,文字这么记载:“商茶低伪,悉征黑茶”。“商茶低伪,悉征黑茶”,说明黑茶的出现它是代表着品质,同时也很有高级感。“茶市斯为盛,人烟两岸稠”这讲的是清代中期晋商在安化开设茶行的盛况,这说明安化黑茶在旧时是极受市场追捧的。在更早的时候,明洪武年间,安化每年都有芽茶向朝廷进贡,史称“四保贡茶”。 明清五百多年,是一部安化茶的贡茶史,在古代官茶的纸封上面,凡是安化本地所产的茶,都要印上“安化名茶”的字样,所以有“无安化二字不卖”这样一个讲法。

安化茶做为贡茶的制度,一直到民国期间才被废止。从民国期间开始,安化黑茶以砖茶的形式开启了边销茶的年代,一直到2007年安化黑茶由边销转内销。相对于明清五百多年的贡茶历史而言,这个时间是很短的。所以当下,有许多人,把边销茶的一些历史和文化做为安化黑茶的一个标准,这是不合适的。

从2007年开始,这是安化黑茶的内销茶的时代,这短短的十几年以来,安化黑茶的公共品牌迅速崛起。但市场行为在推广安化黑茶的时候,却往往只强调“去脂解腻”、“降三高”的品饮价值,而对五百多年安化茶做为贡茶的高贵血统草率以待。旧时,政府在安化边境所立的禁茶碑,原本是一条品质的“红线”,但现在很多商家却把他当作“广告牌”,反而忽略了当初本地原料的这份初心。 很多厂商在生产安化黑茶的时候,往往不堪于传统工艺的繁复,或者根本就不明白传统工艺的精髓,而断章取义,并美其名曰“创新”。再加上许多并不真正了解安化茶和安化历史的一些意见领袖和行业公知们的“大师语录”,所以安化黑茶在迅速收获知名度的同时,反而失去了本地原料、传统工艺的标准。

b5.jpg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倡导“新安化”的一个市场背景。

基于这样一个市场背景,重塑安化黑茶的品质标准和品牌尊严,就是我们当下每一个茶企和每一个手艺人的责任和担当, 这也是“新安化”的主题。

新安化,需要老手艺的传承,这是安化黑茶的初心和未来。

但凡坚守,都很艰辛。

希望有更多的手艺人站出来,捍卫安化黑茶的品质标准和品牌尊严。